广州汽车产业:面对新能源潮流,未来何去何从?
作者:特三八网
时间:2023-11-21
近期广州车展上,某汽车企业贴出了一句标语:“不转型,必亡”,凸显了汽车企业面对新能源浪潮的焦虑情绪,也直击了广州作为“汽车之都”的现实困境。
最近两年,新能源汽车快速崛起,燃油车市场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。然而,广州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为10%,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5%,这加大了广州汽车产业面临的压力。今年前三季度,广汽本田曾经的销冠雅阁销量同比下跌25.5%,广汽丰田的凯美瑞虽然依然高居中型车销量榜首,但同比已下跌40%,广汽集团整体净利润更是降低了44%。
在这个时代变革的大潮中,广州如何保持汽车产业这一支柱地位?
广州汽车产业崛起之路
2022年,广州汽车产量超过310万辆,连续四年保持全国城市首位。
作为拥有12家整车制造企业和1200多家零部件企业的城市,广州是汽车业的重镇。但事实上,在最初阶段,广州并未受到看好。
在1987年决定中国轿车业命运的北戴河会议上,广州被定位为“三大三小”之一,“三大”是指一汽(长春)、二汽(武汉)、上汽三大生产基地,“三小”则是北京吉普、天津夏利、广州标致三个小型轿车基地。
然而,广州标致在80年代末曾经历过短暂辉煌后,很快走下坡路。标致的股权结构复杂,分散在五家股东手中,当事人回忆称,“要跑一笔贷款,得有5家股东都签字担保,一圈转下来,往往费时半年。”法国标致仅持股22%,占主导地位的外方管理人员并不重视股权收益,一味强调和要求CKD(大散件进口组装)数量,国产化进展缓慢导致配件价格居高不下。此外,引入的车型也是法国已停产的型号,后续产品跟不上。
1994年,受多种因素影响,广州标致面临着销路难题,黄埔工厂累计库存超过8000辆,街道上甚至摆满了汽车,甚至要租用黄村机场进行存放。公司背负大量债务,濒临倒闭,广州汽车业进入了最艰难的时刻。
一位领导曾批评广州说,“上海只比你们早了半年,现在已经搞到十几万辆了,都卖出去了,你们1万辆都卖不出去。”当时,有关部门对广州的评价是:“只擅长做小生意,不擅长发展大工业,更不可能做汽车。”
1996年,广州标致的债务已经超过29.6亿,比净资产还多出3亿多,是全国企业中亏损最严重的公司之一。广州开始重新选择合作伙伴。最终,本田以优厚条件从12家公司中脱颖而出,广汽也由此开启了逆袭之路。
吸取了广州标致的教训,广州本田在随后的十年中经历了一段轻松愉快的发展历程:1998年7月1日,重组后的广州本田成立,1999年正式投产,2000年,广汽本田实现了盈利。广州本田率先推行4S销售模式,在中高级轿车市场上,其主力车型雅阁曾连续19个月位居销量榜首。
2002年,汽车产业被列为广州三大支柱之一,与电子、石化同等重要。2003年,东风和日产全面合资,在花都设厂,主要生产风神汽车,发展迅猛。2004年,广汽丰田成立,产能迅速提升。广州汽车产业形成了广汽本田、广汽丰田和东风日产三足鼎立的局面。
到2006年,广州汽车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,从那时起,直到现在,汽车一直是广州经济的第一支柱。
广州从“三小”中最弱小的一环崛起为华南地区汽车业的龙头,领导着珠三角成为与长三角、东北和华中齐名的四大汽车板块之一。
“第一”之后的挑战
连年保持“全国第一”并不能让广州高枕无忧。
首先,尽管广州整车产量居首,但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。2022年,排名第二的上海,全年整车产量也超过302万辆,与广州只有11万辆的差距。其次,尽管整车产量居前,但广州产值却不及上海。2022年,上海汽车产值已超过8000亿,而广州仅为6470亿。
更为严峻的是,日系品牌在电动化方面行动迟缓,也影响了广州汽车业的升级换代。
近年来,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以超出所有人预期的速度迅速增长,这从车展上新能源车型的占比也可见一斑。2021年的广州车展上,1020台展车中有241辆新能源车,占比23.6%,而今年的车展中,1132台展车中有469台新能源车,占比已超过40%。
最新数据显示,2023年10月,全国乘用车零售市场新能源渗透率已达37.7%,较去年同期提升了7.5个百分点。
然而,广州的新能源整车生产渗透率远远低于这个水平。2022年,广州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1.37万,而汽车总产量为313.68万,渗透率仅为10%,即使与全国25%的平均水平相比,也相去甚远。
今年以来,广汽本田销量大幅下降,广汽丰田裁员1000人,广汽三菱宣布重组……即使埃安的销量表现不错,也难以填补燃油车市场份额的损失。今年前三季度,广汽集团的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44.05%,广州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.4%。受此影响,广州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速也排在一线城市的末尾。
然而,并非一切都不尽如人意。今年前三季度,广州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了一倍,这种增速显示出广州汽车工业的实力。
但是,广州已经落后太远。2022年,西安新能源车产量已突破100万,上海排名第二,达到99万,深圳85万,甚至柳州、重庆和长沙这些后起之秀的产量都超过了广州。
即使年底时广州新能源车的产量翻番增长,全年也只有60至70万辆,仅相当于去年西安和上海的水平的三分之二。纵观各大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和规划,广州距离2025年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。
而竞争对手的增长速度也不低。今年前三季度,上海已生产91.5万辆新能源车,全年有望超过120万,深圳新能源车产量增长了125.8%,追赶上海。去年产量排在广州之后的合肥,前九个月产量已经达到51万,全年预计将超过80万。此外,大众汽车在合肥的工厂即将投产,比亚迪在合肥的整车产能规划也超过130万辆。
前有狼后有虎,这或许是当前广州新能源汽车产业最贴切的描述。
广州汽车业如何实现再次超越?
除了电动化转型不积极外,日系车企相对封闭的产业链也影响了广州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。
多年来,广州汽车零部件产业更集中于内外饰等产值较低、技术含量较低的领域,核心技术掌握较少。在新能源时代,广州的产业链短板更加显现,动力总成、电池电机等关键部件供应不足,芯片方面也更多偏向设计研发,生产加工能力不足。
据当地媒体数据,2022年,广东省汽车产业整零比例为1:0.78,其中广州仅为1:0.35,而在汽车工业发达国家,这个比例可以达到1:1.7。
在2022年的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榜中,广东只有1家企业入围;而在全国零部件企业百强中,广东省仅有11家企业上榜。
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透露:“一辆车中,只有0.33元的零部件来自广州供应商,其他都是省外供应商;而上海这个比例是1:8.89,可以实现自主供应。”
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曾直言:“与长三角地区相比,广东汽车产业在供应链上还有所欠缺,零部件产业相对落后。”
因此,广州在2022年7月推出了《广州市支持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稳链补链强链的若干措施》,提出了
标签: